2015年7月17日星期五

回饋蜜蜂



要一盤生意成立,最基本要考慮幾樣嘢:1) 你能夠貢獻什麼價值?2) 點樣去你client收錢?3) 點樣遲畀錢(甚至唔畀錢)你vendor。


如果你那一門生意的付加價值很低,又好難向人收錢,又好容易被人追數,咁即係喱盤生意無得做。

價值是虛無飄渺的。籠統言而,只要你做咗啲嘢出來,令到其他人生活好咗,就算是有價值。例如:你是糖果廠,購買果汁和白糖,造咗一粒果汁糖出來。粒果汁糖可以令人快樂,咁你在製造果汁糖的過程中,就會價值被產生。


有價值的東西,不一定可以標價,令到有價值的東西同是擁有價格。令到一件有價值的工作和事物難以標價的原因有很多。例如:媽媽在家中為你煮飯,這是十分有價值的,但礙於人性,你媽媽顯然不會主動標價,然後向你收費。又例如:有些活動好有價值,但由於收費的管道缺乏,就算做了,也難以向受益人收費,所以也會難以標價。個別網民在網絡上發言,其實是一個有價值的活動來的,發言的質素越高,則便會有越多受惠,但由於個別的網民很難有管道向其他網民收費,所以這種價值,也就難以標價。


網路上的意念,其實就好似一大遍未被開發的野生大草原。草原上有不同種類的動物,他們本就都是自由自在地在草原上生活的。也有些像密蜂採花蜜。網民點點滴滴地,把人類世界的雜訊,轉化成有意義和具啟發性的資訊。這就是網民的價值。


一些商業媒體的經營模式,其實就是峰蜜獵人。他們在大自然(互聯網)中,找出峰巢位置,然後放到Jar之中,之後轉售。在這個過程中,他們賺取的,其實就資料未被發掘的擁有權或使用權。


說白一點就是,9GAG之前(甚至現在)之所以為人垢病,就是因為我們認為9GAG本身的工作,付加價值是很低的。只是copy and paste。而真正有價值的東西,其實是網民的意念和創意。但只是因為科技限制,個別的網民難以收取費,9GAG擅自取用後,因為規模而使之易容收費,於是9GAG便可以利用本來屬於網民的價值,轉化成價格收益。


講翻100毛,它其實為解決9GAG問題,於是100毛的業務其實主要是分開兩部分的:


1) 毛記新聞或毛記電視台。毛記新聞類似美國的Onion news,其實是有主動的創作內容的。這屬於有較高價值的服務。


2) 100毛的網頁內的分享內容。這一部分則和9GAG一樣,四週搜集網絡上無版權的免費資料。例如網民的文章或留言。這屬於價值較低的服務。


為什麼網民會對9GAG或100毛的第2部分反感呢?這是源於人類想得到公平回饋的心態。過去,在未有100毛或9GAG之前,其實就算網民寫了一些十分有價值(好多人like)的東西出來,他們也會缺乏有效的管道,讓其他人利用價格回饋他們。但100毛卻把握了這個收費工具,於是可以利用網民的意念賺取價格回饋。於是網民心中會產生起一種不公平的感受:「為什麼我的內容,會被你攞去賺取廣告費,而又不回饋我呢?」


說穿了,歸根究地,其實也是利益分配的問題。媒體掌握了收費技術,但卻側側膊不回饋內容的創造者。於是創造者就會在心中有條刺。


Google與它的子公司youtube,就是明白這一點,於是便推出以點擊次數分紅給內容創造者。這是一種比較公允的做法。Facebook雖然唔畀錢,但係就會畀你用一個社交平台和貼心的like/share button。變相以服務換內容。實行網絡以物易物。


9GAG發展下,也要請人改圖和造圖,才能夠轉移視線。熱血和輔仁,也開始把廣告費收益,分給合約作者,以擊點率計算作者分紅。


所以在我眼中,100毛如果沒有毛記新聞,它與9GAG,其實是差不多呢!


*現在科技進步了,微小收費和分紅的技術也十分成熟。所以,麻煩所有蜂蜜獵人,係時候想想如何回饋蜜蜂,否則被蜜蜂針,也怪不得蜜蜂啊!

2015年6月27日星期六

你情我願?

「你情我願」其實有著不同的層次。借用哲學家Thomas Nagel有關在酒吧談情的故事,就可以明白。

(一)
故事發生在酒吧內的一次求愛(或求性)活動,女方在長枱發現一個令心動心的男子坐在對面,於是她多看男子幾眼,本來她也不抱有什麼希望,因為男子似乎與她沒有什麼眼神交流。但原來,那一位男子之所以坐在女子的對面,是因為他也對女子感興趣,於之在想方法另女子留意到自己。男子的想法與女子一樣,誤會了女子沒有在留意自己,於是感到有少少失落。

(二)
女子繼續偷望男子,終於發現了,原來男子也不斷在偷望自己。女子心內暗暗地開心起來,因為她發現自己的心意,原來得到回應。但這種處境還未能令女子感到十分滿意。因為男子還未感受到她的心意。

(三)
女子繼續偷望男子。最後,男子也發現了,原來女子也對自己有意思。當女子意識到自己的心意也被男子發現了。他們四目交投,男子徐徐步近女子,開始撘訕起來。

***

情慾上的「你情我願」,其實不是流於大家同意「上床」那麼簡單。因為當中還有一場默契遊戲(或猜心遊戲)。如果男子心裡,願來只是純粹想得到女子的財富或身體,但在交住的過程中,卻處處故意令女子誤會男子是真心的。就算最後女子自願與男子上發生性關係,但其實這也不能算是一種深層次(心理上)的「你情我願」。因為一但女子知道男子的真實企圖(例如:由心底裡把對方貶成是一個免費妓女,或由心底裡把對方當是一騙財的對象),則似乎女子就會對男子失去興趣。因為這是一種「你虛情假意,但我願。」

近日「Get laid in HK」的新聞,我見到有很多人(尤以自命情欲開放的男男女女),都以「你情我願」或「女性享樂」作為理由,辯護某些女性在這個ACB身上沒有被玩弄。筆者對於這種想法十分懷疑。因為一場性享樂,不一定是一場純粹肉體的較技,而是互相吸引的活動(或遊戲)。現在,這一位ACB宣稱他曾經以一些手法,騙取女子與他上床,這已經足以判斷他有不尊重女性的証據。因為以他的用心,其實這位ABC只要有機會與女搞上便是了,而完全漠不關心女子因為什麼理由或原因與他上床。混以Harry Frankfurt的對於Bullshit的觀點(It is just this lack of connection to a concern with truth—this indifference to how things really are—that I regard as the essence of bullshit) 選擇過一種漠不關心性伴因為什麼原因而與自己發生性關係的人,其實是在過一種「bull-sex」的生活。在這個事件之中,女性其實不能以「女性享樂」或粗魯一點「我也有爽過」淡化被玩弄的事實。因為當女性在上床之前,知道這位ABC真實的想法時,似乎就不會自願和他上床了。

當然,我不否認,其實有些女子也是在過一種bull-sex的生活,只要有得爽,就不管性伴背後的想法。如果雙方都是這種人,則這便成了一場賤人大亂交了。
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news/art/20150625/19197464?top=4h

2015年5月26日星期二

有紋身就是壞人?

有紋身就是壞人?


如果有一天,你與孩子走在街上,看到一個身上紋滿圖案的人。請問讀者會有什麼想法?

母親通常都會勸告孩子,在街上不要惹起紋身漢的注意,因為他們通常不是好人。我們可以把母親的說話煶煉成為這一句:

遇到身上有紋身的人,便有很大機會遇到壞人!

但其實只要仔細地想一想,我們就會發覺這一種想法很有問題。因為,既然我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個不是壞人但卻有紋身的人存在,我們又如何可能肯定「有紋身的人,就是壞人」這一句想法呢?

試想像,在有一個人口剛好是十萬零一百人的城市。當中有100個壞人,其餘10萬個都是好人。在這100個壞人當中,90%是有都是有紋身的人。於是我們便可以得知如果他是壞人,則他便有90%機會有紋身」(圖一)



如果某人是壞人,那他便有90%的機會是有紋身的人
圖一
但以上絕不等於說:


「如果他有紋身,則他便有90%機會是壞人」


情況就有如「我老竇有鬚」不等於「有鬚就是我老竇」啊!而且,我們還要考慮城市其餘十萬位好人呢!假設在這十萬位好人當,有1%是有紋身的人。那麼,就算只有1%,人數也會高達1000位呢!(圖二)



圖二


換言之,在這個城市之中,假如有一天你逛街時碰見一個紋身漢。究竟他有幾可能是壞人呢?我們當然要把所有「有紋身的壞人(90個)」和「有紋身的好人(1000位)」一併考慮,然後再計算,在這1090個有紋身的人當中,你有多少機會遇到那90個壞人。以數學表達,即是:



即是說,雖然在有90%壞人有紋身,但當你在街上遇到紋身漢時,只有8.25%的機會他是一個壞人呢!相反,他是一位有紋身的好人的機會高達91.75%呢!

如何粗略地避免錯誤


讀者可能已經上了一課歷史上最簡短的貝葉氏(Bayesian)統計學課。倘若讀學懂了以貝葉氏的眼光來思考所遇到的現象,我們便可以擺脫很多以偏概全的謬誤。

最常見的一種以偏概全,就是只以個人經驗做推論,而忽略了一些超越個人經驗範圍的可能性。如果要避免犯上故事中媽媽的謬誤。筆者建議讀者可以嘗試進行以下的訓練,減低犯錯的可能性。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無需要應用到大量數字的思考下,利用簡單的日常語言思考貝葉氏統計原理,作出快速的檢定。得出一個粗略答案。筆者稱這個方法為:「留意後項的相反」。


第一道防線(相對數量)

當每一次聽到帶有判斷性的條件句,例如:「穿套裝的人,就是專業人士。」於這個時候,我們適宜把以上條件句的後項「專業人士」抽出來,然後想一想後項詞語的相反,即「不專業人士」究竟有又多少?

如果讀者發現,數量上「不專業人士」比「專業人士」多。那麼,我們便有初步理據懷疑「穿套裝的,就是專業人士」這一個想法是錯的。

專    業(相對數量較少):#####(5個)
不專業(相對數量較多):###############(15個)

相反,如果讀發現,數量上「不專業人士」比「專業人士」少。那麼便可以提高「穿套裝的,就是專業人士」的信心。

專    業(相對數量較多):###############(15個)
不專業(相對數量較少):#####(5個)


第二道防線(所佔比重)

就算過了第一道防線,亦不等於「穿套裝的人,就是專業人士」就是可信的。我們還需要再作進一步的分析,瞭解「專業人士」當中,穿西裝的人究竟佔專業人士之中的多少,亦要瞭解在「不專業人士」當中又佔多少。

專    業:###############(佔15分之10)
不專業:#####(佔5分之2)

專    業:###############(佔15分之5)
不專業:#####(佔5分之2)

如果我們不能肯定數量上專業人士比不專業人士多,又不能肯定穿西裝的人於專業人士之中有較大比重,則我們便不能輕信「穿套裝的人,就是專業人士」這一想法了。

說穿了,其實機率都是分子與分母之間的比例關係。在分子不變的情況下,任何令分母增大(或減少)的事項,都會減低(或增加)機率。反之,在分母不變的情況下,任何令分子增大(或減少)的事項,都會增加(或減少)機率。

2015年5月25日星期一

外父選婿

「如果你媽媽和愛人跌落水,而你只能救一個,你究竟會救哪一個?」


教倫理學時,我十分喜歡利用這一個世俗問題,用來解釋一種過份重視智力訓練的現代教育,將會如何不小心地誤導學生的道德人格實踐。一般學生定會想盡方法,提出可以解決或消解這個道德兩難的答案。例如「誰人較近」或「誰人較重要」;又或者會搬出課堂上的內容,說「康德會叫贊成救誰」或「邊沁又會贊成救誰」之類。

其實這些答案通通都捉錯用神了。我之後就會要求學生把自己設想成一個正在選婿的準外父。如果你正準備接受你女兒的男朋友提親,你向準女婿發問:「如果你媽媽和我女兒跌落水,而你只能救一個,你會救哪一個?」身為準外父的你,究竟你會想你的準女婿如何回應你這個道德兩難?

如果你面前的少年答你:「我母親(或你女兒)懂游水,所以根本沒有應該救哪一個這個問題。」你會安心把最心愛的女兒交托給這位少年嗎?如果你面前的少年答你:「根據某哲學家的原則X,我應救Y。」你又會安心嗎?

究竟什麼的答案,才能令這位準外父滿意呢?

對比起一些扭盡六壬的「聰明仔答案」,其實我相信一個有智慧的準外父會比較想見到,準女婿在聽完問題,左諗右諗一大輪之後,最後雙眼通紅地和堅決地向你說:「我唔識答。」

回歸google blogger

原來我都有好一段日子沒有寫blog了。之前改用了Facebook一段好長的時間。為了好好在香港推廣哲學輔導,我認為係時候好好經營一下我的主場。回歸森森小丑這一個筆名,好好寫一些有助於生活的實踐哲學。